回忆告别“铅与火”的革命

作者:陈堃銶 

1975年,我得知国家设有“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七四八工程”,含汉字通信、汉字情报检索和汉字精密照排。

当时王选在家养病,他被精密照排的难度和价值所吸引而开始研究,经过调研决定采用数字式存储汉字字模。

数字式存储是将汉字的字形以点阵形式存放,每个小点占计算机一位,一个小字需要100×100点,大字要1000×1000点以上。汉字字数多,有各种字体及字号,总存储量达数百亿位,大大超出当时计算机容量,这是很大的难题。王选不断冥思苦想,我配合他做试验,最终设计成“轮廓加参数”方法,横、竖、折为规则笔段,用长度、宽度、笔锋等表示;撇、捺、钩、点为不规则笔段,用折线轮廓表示,使信息压缩达500多倍。

1976年9月,四机部经过对压缩信息的考验,将精密照排任务下达给北京大学。此后又落实协作单位,开始了跨部门大协作。

1977年,王选决定用激光输出的四代机方案。他设计微程序用微处理器实现字模生成和形成版面。我设计软件,跳过国外流行贴毛条拼版方式,设计整页组版的排版程序。

由于硬件条件差,原理性样机的调试非常困难,考验硬件的报版样张调试了一个多月才在1979年7月27日完成。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1980年9月排出样书《伍豪之剑》,周培源校长送给方毅副总理等,方毅同志随即写道:“这是可喜的成就,印刷术从火与铅的时代过渡到计算机与激光的时代,建议予以支持,请邓副主席批示。”报告送上去5天后,邓小平同志批示:“应加支持。”这时国家给了我们20万美元,用以购买国外硬件设备,科研条件大大改善。国家还成立专门机构,协调工作进度,使工作稳步推进。

1985年1月, 新华社使用Ⅱ型系统,排出旬报《前进报》和日刊《新华社新闻稿》。

1987年《经济日报》使用Ⅲ型系统,1988年换用Ⅳ型系统,同年7月18日《经济日报》卖掉了全部铅字。

Ⅳ型系统是王选在1984年8月开始设计的,主机改用微机,他设计两块专用芯片,使文字复原速度达到每秒710字,并能处理图形图像,还实现了铅排无法做到的文字变化功能。

1988年,Ⅳ型系统成为国产激光照排系统诞生以来大规模推广的里程碑。

继告别铅与火之后,王选领导年轻一代又实现了4次告别:

告别报纸传真机。用卫星传输版面信息。

告别电子分色机。研制彩色出版系统,实现彩色图片和中文合一输出。

告别纸和笔。研制新闻采编流程系统,稿件快速传入报社,编辑在计算机上组版。

告别照排软片。研制直接制版系统,将版面输出在印刷版材上。从此印刷出版业得到彻底改造,1993年开始在海外大量推广,最终占据了90%的华文报业市场,外国照排公司全部退出中国。这被誉为继毕昇发明活字印刷之后我国第二次印刷革命。

信息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21年10月11日

CLOSE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