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进澳门”主题科普教育活动举办,“王选的故事”走进澳门民众

为向青年学生弘扬科学家精神,增进北京、澳门两地的科技、教育与文化交流,10月16日下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指导,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贸易促进会、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澳门科学馆联合主办的“追科技之光 筑强国梦想——科学家精神进澳门”主题活动在澳门科学馆顺利举行。参加本次主题活动的有北京市科协一级巡视员岳鸿志,澳门科学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澳门科学馆馆长邵汉彬博士,北京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二级巡视员张良松、北京市贸促会二级巡视员陈建等。北京市科协第十届常委会弘扬科学家精神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选纪念室主任丛中笑受邀做“‘当代毕昇’王选的故事”主题报告。

丛中笑做报告

报告中,丛中笑深情讲述了王选院士曲折壮丽的人生历程,向青年学子传递王选院士的高尚精神风范,以及科学家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崇高精神;展现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技术的原创性和先进性,及其在信息时代推动汉字和中华民族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丛中笑还特别讲述了《澳门日报》在我国首家采用北京大学王选团队研制的彩色出版系统的故事,体现了王选与澳门的深厚渊源,引起现场民众热烈反响和共鸣。

向澳门科学馆赠书

此次“科学家精神进澳门”主题活动将弘扬科学家精神与科普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发挥在京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资源辐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激励澳门科技界特别是青年厚植爱国情怀,树立科技梦想、投身科技事业,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延伸阅读:

澳门: 掀起“彩色风暴”

1989年,我国只有几家大报能够在逢年过节出几天彩报,使用的全部是进口电子分色机。当时进口的电分机每台数百万元,十分昂贵,我国从1973年就着手仿制国外的电子分色机,但仿制成一代,马上被国外新的一代所淘汰,始终不能进入市场。

1989年6月的一天,在北大旧图书馆前的树荫下,王选给硕士生肖建国布置了任务:“不去仿制电子分色机,直接研究文图合一的彩色出版系统。”

肖建国很快和鲁志武、王会民几个青年骨干,摸索着开始了挂网、校色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1991年8月8日,第一张用彩色出版系统排印的《中国乡镇企业报》终于诞生了。

王选兴奋地向大家介绍彩色出版系统的新成果和销售前景,不料大家反映冷淡, 在大陆建立样板用户、推广彩色出版系统困难很大,王选把眼光投向了海外的《澳门日报》。

《澳门日报》由于没有电分机,每天不得不把彩色照片拿到香港制作分色片,然后人工贴成整版,价格比一般报社更贵,效率更低,因而对彩色出版系统的需求也就更迫切。1991年下半年,《澳门日报》技术负责人温锦明有机会听王选详细介绍了图文合一的彩色照排系统,立即同意建立合作关系。

1990年,王选与《澳门日报》技术负责人温锦明在澳门。

这时,系统在与照排机的连接、数字加网、色彩校正、文字加色等方面的技术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外同类技术水平。1991年12月,肖建国、王会民、鲁志武等几员干将入驻《澳门日报》,开始了紧张工作。

1992年1月21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北大方正彩色出版系统在《澳门日报》投入生产性使用,排出了几版娱乐版,在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了彩色照片和中文的合一处理和输出。

1992年1月27日《澳门日报》报道

这是世界上第一套文图合一的中文彩色激光照排系统。它能够实现文字、网纹、图片各种方式的叠加,文图合一,整页输出。成本比传统工艺节省四分之三以上,拼版时间减少一半以上,输出一页彩版仅需20多分钟,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时间更大大缩短为2分钟。《澳门日报》使用后节省出报时间三分之二以上,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质量,仅一年节省下来的到香港进行分色的费用就收回了投资。

彩色系统“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很快被内地报社打破了。1992年6月,《科技日报》成为大陆首家采用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的报社,一场告别电子分色机的彩色出版技术革新在全国掀起,并拓展到全球。到1994年,北大方正彩色出版系统占据了港澳、东南亚和北美80%的华文报业市场。许多外国电脑公司先后宣布:“在汉字电子激光照排领域,我们放弃与中国人竞争。”

(摘自丛中笑著《王选的故事》)

 

CLOSE

上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