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杰出青年学者奖|陈全:埋头做事,抬头看路
2025年5月,2024年度王选杰出青年学者奖颁奖典礼在2025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精英大会(YEF2025)上举行。该奖项是为了更好地纪念王选院士、传承王选精神,由北京大学王选青年学者奖励基金资助设立的全国性科技奖项。
上海交通大学陈全教授,凭借在云计算和云原生系列理论技术和应用方面的杰出贡献,成为2024年度王选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得者。
陈全(左三)在2024年度王选杰出青年学者奖颁奖典礼上
陈全,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云原生计算领域的研究。他提出“协作式封装-去中心触发-先验预扩展”的云原生计算新模式,在云原生计算的封装、运行、扩展全流程取得创新,系统性地解决了云原生应用负载潮汐涌动时的端对端时延抗涌性难题,他研发的技术成果和开源软件在行业领军企业规模化部署。
颁奖典礼现场,陈全从北大副校长王博的手里接过获奖证书,从中国计算机学会唐卫清秘书长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奖杯。陈全激动地表示:“这个奖项对我既是认可,也是激励,未来我会持续攀登科学的高峰,做好产业化。”王选杰出青年学者奖的设立与评审旨在以王选精神为指引,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走“科技顶天,市场立地”的产学研结合道路,为实现我国高科技自立自强的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为陈全颁发获奖证书
颁奖典礼后,记者有幸在陈全回上海之前对他进行了采访。陈全,安徽人,2007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4年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高中期间,我数理化成绩比较好,那时候互联网也刚刚兴起,喜欢去网吧上网、打打游戏,所以高考报志愿的时候顺其自然地选择了计算机专业。”陈全笑着告诉记者。
“2007年本科毕业后,我进入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攻读硕士,那时候最火的方向是计算机网络方向,经过阅读大量顶会的论文后,我对云计算这个方向非常感兴趣,它很有应用前景,而且国内外这个方向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我就开始着手研究了。” 陈全是国内最早一批研究云计算的学者之一,他撰写的云计算综述截止目前仍然是国内云计算领域引用最高的文章之一。陈全从2007年开始云计算方向的研究,到现在为止已经18年了。
选择“真”问题
“做学术、搞研究不能只是停留于理论层面,而应该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真实存在的问题。”谈到如何选择研究方向时,陈全强调“真”问题的重要性。 “有的科研工作者看到一篇学术论文,将其中的若干条件、方法稍微替换或修改,就看作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我看来,这不是真正的科研,因为它研究的不是真问题。”2008年,陈全攻读硕士期间,有机会参与他的导师过敏意教授与阿里云合作的一个项目,这让陈全有了最早参与业界第一线云计算开发的经验。陈全建议青年科技工作者选择研究课题时,多与产业界沟通交流,面向企业技术难点,寻找“真”问题,进行“真”研究,这样更容易做出优秀的科研成果。“从云计算研究,到云原生计算,再到智能云、智算云,随着云技术的变革,我始终与产业界保持密切的沟通,希望可以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真’问题。”
王选院士曾在文章中写道:“在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内,特别是像通信、计算机软硬件和计算机应用这种应用性强的专业,一项创新技术对工业的影响、是否推广应用和大量进入市场应该成为评价成果的最重要的标准。” 陈全18年来的研究也正是按照这个标准来做的。陈全告诉记者,“云计算技术经历了一些变革,一开始是云计算,例如阿里云、华为云等都已经非常成熟了;此后,为了有效解决算力本身较为丰富但较难使用的问题,出现了新一代云计算叫云原生(Cloud Native Computing),它有效地简化了程序员的编程效率,也能够为软件所有者降本增效,对终端用户也非常友好,快捷和高效。” 陈全建议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提高动手能力,而不是读过多的论文。“要真的运行起来,观察系统运行的状态,在运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比阅读论文有效多了。”
吕琦作“云原生计算系统研究进展与思考 ”报告
“高科技应做到‘顶天立地’。”这是王选院士一生奋斗的信条。“顶天”即不断追求技术上的新突破,“立地”即把技术商品化,并大量推广、应用,而“顶天”是为了更好地“立地”。陈全表示自己十分认同王选院士提出的“顶天立地”产学研结合模式,未来将在云计算这个方向努力推动技术与市场的结合。
欢迎找我“吵架”
在陈全看来,学生选择一个具有开放思想的导师是非常重要的。“导师思想开放,愿意让你多尝试、多试错,那么你就更有可能做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2014年,陈全博士毕业,他的博士论文《面向复杂并行架构的高性能低功耗任务调度的研究》在共享资源监测、动态任务调度等方面有诸多创新,获得了中国计算机学会 2015年度的优秀博士论文奖。“我的导师过敏意教授经常鼓励我们多多尝试,哪怕失败了也无所谓。” 陈全十分感谢自己的导师过教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并在在学术研究上给与自己的帮助。
“现在我经常跟学生说我讲的不一定对,否定我,说服我,让我承认我是错的。”陈全从2016年开始当老师,到现在已经10年了。陈全笑着表示非常欢迎学生找他“吵架”。“我希望我的学生不要重复地做低质量的东西,对于我的博士生来说,我要求他们从第二篇文章开始需要有原创性,要来说服我,如果连我都说服不了,那么这个研究肯定是不行的。”陈全强调做研究要有品味,这既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当研究过程中遇到瓶颈时,陈全建议同学们可以多与不同研究方向的同行交流,多听一听讲座、报告,哪怕不是自己这个方向,也许都会有所启发,收获一些灵感。“我喜欢与不同研究方向的人交流,经常聊着聊着,就产生了灵感,自己的一个许久没有想通的问题,就有了新的解决方法。”
陈全鼓励青年工作者,做“真”问题,向权威说“不”,抱着质疑的态度去思考问题,多多与同行交流。
埋头做事 抬头看路
“埋头做事,抬头看路”是陈全非常喜欢的一句话。“踏踏实实地做研究,同时紧跟市场需求,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应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王选院士曾经说过:“抓住两头,就能成功。一头是原理创新、算法创新或与众不同的总体构思和绝招;一头是应用的实际效果……”陈全强调,实际的应用需求刺激会引发创新的灵感,一旦创新成果变为产品,市场反馈的新需求就会不断促进技术进一步改善,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获得成功。
陈 全
“埋头做事,抬头看路”的科研态度是陈全近20年的科研生涯始终秉持的。陈全长期从事云计算和计算机系统结构领域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被众多发达国家院士、ACM/IEEE Fellow、国际期刊主编等在内的同行团队正面引用。成果获得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5)、2023年CCF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1),应用于阿里电商云平台保证阿里“双十一”的低延迟高可靠运行。近两年,陈全在云原生领域也取得领先成果,研发了云原生运行时系统“逍遥”,落地阿里云Alibaba Cloud Linux、联想xCloud容器云平台、华为云等,管理阿里云超3万台节点、联想集团超4000台节点,并致力于软件国产化和自主可控,开源了十余项云基础软件。陈全本人也获得IEEE TCSC青年学者奖、阿里青橙奖,担任SCI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loud Computing副主编、及Parallel Computing、JCST、FCS编委及青年编委等。
除了“埋头做事,抬头看路”,陈全表示强大的内心是一切的支撑。“现在有些学生以及青年科技工作者在研究中遇到一点困难,就想要放弃,缺乏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精神。” 陈全表示拥有强大的内心是每个科研人员都应有的心理素质。“王选院士的事迹非常传奇且令人敬佩,在发明了激光照排技术这一极具创新性的成果后,他并没有转向研究其他方向,而是选择将其落地、市场化。可想而知,过程中会遇到多少困难,但最终王选院士坚持自己的判断,令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得到迅速推广应用,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 王选院士的事迹表明,一个人没有强大的内心,是不可能成功的。陈全表示自己和年轻科研工作者都应该像王选院士学习,遇到困难与危机的时候,能够坚持不懈,在逆境中淬炼成更好的自己。
谈及未来,陈全表示还会继续在云原生计算领域深耕。“比如现在大模型需要做训练,需要万张GPU卡连在一起计算一件事情。那么如果任何一张卡失效后,就会使得整个任务崩溃。”陈全表示有效地做好计算资源的管理和控制是他研究的重点。此外,会继续研究面向AI的智能云、智算云并着手探索量子云的可能性。“我们正在做初步的尝试,给量子计算的场景做更好的软件的支撑和资源的管理。”陈全对未来充满希望地说。
平日繁忙的科研之余,陈全也喜欢通过游泳来锻炼身体,缓解因久坐引起的腰疼。在科研工作中,陈全常常鼓励学生来“吵架”,探索“真”问题,积极与同行交流,携手企业深度合作。未来陈全也将继续秉持“埋头做事,抬头看路”的科研态度,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云原生计算、智能云计算以及量子云计算领域开拓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计算机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现我国高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 没有了